首页动态正文

热点!把“论文”发展成“方案” 让湘西传统村落“活”起来

在乡村,怎样在保留民居建筑和传统风貌的同时,尽可能地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文斌这几年来一直关注的课题。


【资料图】

2016年,文斌为了写博士毕业论文,开始了她对湖南湘西传统村落的研究。8年来,她调研过的村落总数超过20个,湘西传统村落调研队伍也从她一个人发展成了一群人。

每次调研,文斌和学生都要先做许多工作。出发前,他们要先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村子,然后提着无人机和装有GPS定位系统的器材找路进村。

到了目的地,团队成员会先用无人机把整个村子“飞”一遍,然后分成3组找当地的村干部、村民深入交流村落的具体情况,争取进入传统民居内部考察的机会……大到村落附近的山水地势,小到房前屋后械斗留下的孔洞、隐蔽的逃生通道,都是他们调研的对象,他们对一个村落的调研往往要持续数日。

除调研活动外,团队成员还要学习使用地理数据分析系统,拓宽自己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业大学,我希望学生能够学农、知农、爱农。”文斌说,在学校的教学中她发现,提到乡村振兴,许多同学积极性不高,“来自农村的同学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越过了‘龙门’,就不愿意再回乡村;那些来自城镇的同学又认为乡村不适合自己更好地发展”。

在对湘西传统村落的调研中,那些从未在乡村生活过的学生走进乡村、走近农民,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好好地感受了一把乡村的魅力。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也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

“我在参加调研之前也不知道那些传统建筑内部的格局是什么样的。”来自土家族的姑娘彭思文说。

小时候,她经常随父母回老家,虽然比其他参与调研的同学更熟悉湘西传统村落,但这次却是她第一次从专业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家乡。

“要首先认可乡村,完成一种情感的植入,再从行动上去改善乡村的样貌。”文斌说。

彭思文毕业后考上了园林局,她“希望参与到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的工作中去”。

对文斌来说,这一点对自己也同样适用——多年的调研让她对湘西传统村落的认识从“论文”发展成了“方案”。

“我们曾经去过老家寨村,那里已经整体搬迁到了安置点,原址上还零零散散地住着一些人家。”文斌回忆。

老家寨村建在陡峭的半山坡上,没有路能够直接修进村里,砖头、木材都要靠村民背着背篓人工搬运,整个村基本都是土坯房。传统房屋给村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房子里大都是旱厕,洗澡的地方没有现代化的洗浴设施,一到冬天,村民们常常会因为洗澡被冻得瑟瑟发抖。

另一次,文斌的团队去了矮寨大桥下的矮寨村,那里呈现出的完全是另一副模样。宽敞的村部广场被改建成了停车场,进村要收取100元的门票。路上行人寥寥,道路两旁却都是改造成客栈的吊脚楼,街边的店家用扩音喇叭大声吆喝,卖着流水线生产出的工艺品。

相似却命运不同的村落让文斌开始思考,这些传统村落的未来发展问题。

“我们调研时,发现了一个建在悬崖上的村落,叫齐心村。那里自然环境很美,到了夏天很清凉,是个天然的‘氧吧’。”文斌带着学生在湖南省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上提出了在齐心村里建设康养旅居项目的想法,希望能够通过康养旅居带动村落的经济。最终,该设计获得了二等奖。

“接下来的5年时间,我可能会把重点放到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研究上去。”文斌说,“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些途径,真正帮助这些传统村落发展。”

孙艺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