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_《长亭送别》教案_世界快播报
1、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 教学目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 一、知识与能力
4、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5、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6、 3.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数
7、 4.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8、 二、过程与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11、 教学重难点:
12、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13、 教学安排:
14、三课时
15、 教学过程:
16、 第一课时
17、 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18、 一、激趣导学:
19、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 王实甫
20、 二、重点讲习:
21、 (一).作家作品介绍:《西厢记》和王实甫
22、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23、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24、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25、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26、 玉骢cōng 迍zhūn迍 金钏cuàn 靥yè儿 揾wèn 挣zhèng揣chuài 谂shěn知 玉醅pēi 白泠líng泠 罗帏wéi 青鸾luán
27、 2.整体把握
28、 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29、 三、设疑讨论
30、 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莺情感的重要词语。
31、 明确:
32、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33、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34、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35、 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
36、 四、典题拓展:
37、 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38、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39、 缠绵不舍 痛快忧愁 担忧牵挂 郁闷怨恨
40、 五、巩固训练:
41、 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2、 结合课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43、 第二课时
44、 教学要点: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45、 教学过程:
46、 一、激趣导学:
47、 复习回顾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48、 二、重点讲习:
49、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50、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51、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52、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53、 4. 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4、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55、 三、设疑讨论:
56、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57、 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58、 明确:
59、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一煞、收尾等。
60、 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61、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62、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怎样借景抒情的?
63、 明确:
64、 “端正好”鉴赏点
65、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泪 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66、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67、 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68、 明确:
69、 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
70、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
71、 赏析:
72、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板书:写景抒情
73、 四、典题拓展:
74、 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75、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76、 怨恨
77、 2.怨恨什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78、 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79、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80、 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
81、 五、要点总结
82、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83、 六、巩固训练:
84、 课后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85、 第三教时
86、 教学要点: 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87、 教学过程:
88、 一.激趣导学:
89、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90、 《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
91、 2.元曲四大家是? ……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92、 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 …… 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93、 4.补充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94、 二.重点讲习 设疑讨论
95、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96、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97、 明确:
98、 (1)化用范仲淹的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99、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100、 (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101、 (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102、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103、 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104、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105、 三、典题拓展
106、 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07、 明确:
108、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109、 (3)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110、 (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111、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112、 四、要点总结:
113、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114、 五、巩固训练
115、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116、 板书设计:
117、 长亭送别
118、 王实甫
119、 场景 莺莺情感变化
120、 赴亭惜别(送别途中) 愁苦、怨恨
121、 长亭饯别 依恋、无奈
122、 残照离别(临别叮嘱) 担心、害怕
123、 离别愁思(目送行人) 眷恋、惆怅
124、 指导思想:
125、 积极贯彻苏教版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26、 教学目标:
127、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128、 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129、 教学重点:
130、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31、 教学难点:
132、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133、 教学设想:
134、 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135、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136、 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7、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38、 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139、 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140、 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141、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42、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143、 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144、 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145、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146、 教学内容和过程:
147、 一、导语:
148、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149、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150、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151、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152、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153、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154、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155、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56、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157、 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158、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59、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160、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161、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162、 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163、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164、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65、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166、 明确:
167、 景
168、 碧云天
169、 (烘托气氛)
170、 黄花地
171、 (诗情画意)
172、 西风紧
173、 北雁南飞
174、 (化用诗词
175、 加深意境)
176、 霜林染醉
177、 (促人想象)
178、 情
179、 痛(愁苦)
180、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181、 赏析[滚绣球]
182、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183、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184、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185、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186、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187、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188、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189、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190、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191、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192、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193、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194、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195、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196、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197、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198、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199、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200、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01、 简单赏析[二煞]
202、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203、 明确:怕
204、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205、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206、 小结:
207、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208、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209、 明确:念(眷恋,失意)
210、 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211、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212、 四、结语:
213、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214、 五、作业:
215、 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16、 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217、 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218、 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219、 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220、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221、 附板书设计:
222、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223、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24、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225、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226、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227、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28、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229、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230、 情:痛(愁苦,怨恨)
231、 《长亭送别》表演课。
232、 话题一:谁来画尽愁与恨
233、 开场白
234、 在我的家乡,有唱大戏看大戏的风俗,每逢年节,乡亲们总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杨门女将》,什么《过昭关》,还有《孔明吊孝》、《大战鄱湖》,台上台下,喜气洋洋,更为热闹的是常有外村的戏迷朋友来上一段插戏,为村里的戏台增光添彩。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来唱插戏的都唱得怎么好,他们唱得不过是一个“瘾”字和一个“客”。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戏,是对于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235、 我说这些闲话,有两个目的,其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戏剧的课文;其二,现场做了一个表情达意的示范,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表情达意的技巧的。我刚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叙述,其实,表情达意的技巧有很多。
236、 确定讲课内容---愁与恨的表达方法
237、 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可是,在戏剧中又是如何画出这愁与恨的呢?不妨让我先告诉大家。
238、 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特定情态的描写、典故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化用、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等。
239、 熟悉课文与学习重点。
240、 A、A、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愁?
241、 请大家先对照课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242、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桩婚姻。它属于我们今天的事实婚姻还是属于法定婚姻,是属于包办婚姻还是属于自由婚姻?我们比较赞同它是一桩事实婚姻或者自由婚姻,可是在古代,这却是不简单的。
243、 王实甫,元代大都人。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时代距离我们是如此久远,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与现代人当有天壤之别,就说台上的我和台下的你们,思想观念就已经不是用寸来量而是用尺来量了。其二,王实甫的生活环境是较为开放的,就象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样,人们总是容易产生与现实冲突的更新的观念,而这是带动其他一切变化的根本。但是,问题在于观念更新总是伴随着阵痛的。如果说观念是闪电,那么,现实的变化往往只能算是走路慢吞吞的雷声而已。在变化着的思想观念与现实之间,人的灵魂注定是要痛苦的,人的情感注定是要充满愁绪的。
244、 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现实中,而人们的思想却已经到了一个强烈渴望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时代,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内心是充满愁绪的。
245、 刚才我们说到婚姻的几个种类,其间的本质区别其实都在于婚姻的基础到底是爱情还是利益。张生被崔母亲逼迫着去赴科场,求取功名后才允许成亲,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婚姻受到利害观念的冲突,或者说是受到功名富贵统治一切的时代追求的冲突。可是在崔的心里,爱情重于一切,也就是说她的爱情和婚姻受到严重的冲击,她的感情在功名富贵面前经受着煎熬。这就构成了崔的感情上的愁与恨的病灶。今天我们学习的《长亭送别》正好说的是崔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一种只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广大妇女才能体会到的内心感受。而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246、 当初,读《西厢记》的时候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先生对于此书爱不释手,总是一味地称赞莎士比亚的戏剧,总是为歌德的《浮士德》而倾倒,相信我们认真读过王实甫之后,我们会知道,我们有我们自己优秀的戏剧,我们不只有王实甫,我们还有汤显祖、关汉卿等一大批值得我们自豪的剧作家。如果有机会,请大家课后去了解并熟悉他们。
247、 B.进入课文
248、 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到崔担心张生休妻再取妻的句子。生A回答。
249、 很好,正是这一句,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深层立意的基础之上,王实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离愁别恨图。
250、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是了解描写这种情感的手段。这种手段在文章写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动人,而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长亭送别》就是这样的文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美的文学时打了花架与鲜花的比喻,也打了筋与肉的比喻,早已为我们揭示了展示人物情感的秘密----赋予作品以诗的情趣。有人说诗是抒情的艺术,是的正是如此,此文的第一手段就是用诗的技巧来选定意象。
251、 第一,第一,意象的选用。
252、 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生B、生C、生D等同学回答。
253、 是的,正是这些句子,这些句子令人想起李叔同先生的句子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里有一条规律,那就是诗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枯藤老树”就容易让我们满怀思乡愁绪,而“南国红豆”则容易让我们砰然心动,甚至满面桃红。我们已经学过的《咬文嚼字》一文就给我们揭示了这一规律。王实甫就善于运用这些手法来达到他的目的。这正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
254、 第二,第二,情与景的交融。
255、 请大家查找一下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256、 生E答。是的,写了一个秋天从早到晚所见的景物。我们必须看到,王实甫并没有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上,把看到不同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感受写出来的。见树木,则生出“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感慨,见太阳,则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辉”。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泪眼问花花不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们的句子。这一些大家在诗词的学习中都已经学习过,还可以继续去看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257、 在这里有一个句子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柳丝”为什么会出现在秋天?就是写“玉骢难系”的这一句。这还是要涉及到景物的相对稳定的情感意义,因为“柳丝”一般是代表“留别”的意思的。
258、 第三,第三,特定情态的描写。
259、 这篇课文毕竟是戏剧中的一折,不能仅仅写景,它势必要写到一定的情节,有情节就有人物活动,为了表情的需要,王实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大家找出五处以上的描写崔的特定情态的句子来。
260、 生F答。找得很好。我们不妨把这些内容概括一下,这就是:金钏之松、玉肌之减、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温泪、斜签筵席、愁眉频蹙、推整罗衣等。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同学应该知道,这就是一幅幅的绘画,就是一尊尊的雕塑。刚刚学过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种情态。无论哪一种情态,其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这篇课文中的崔的情态无不画尽其内心的愁与恨来。王实甫是如此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充分说明此文达到了文学表现上的极致。
261、 第四,第四,典故的运用。
262、 诗的语言须要精炼,戏剧的表现排斥拖沓。在这样一折精心构思的戏剧之场面中,当然更要遵循一切服务于情感的表达的宗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都必须如此。情感表达是统帅,词句和材料只能是工具。
263、 于是,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薛灵芸的红泪、江州司马的青衫,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崔张二人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爱情,更是于现实所不理解的爱情,所以,当然包含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反叛,对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叛。王实甫用这些典故,表现了崔对于举案齐眉的渴望,对一往如故的爱情的坚贞,也表现了同病相怜的愁苦。
264、 下面请同学们复述其中一个故事。生G回答。
265、 第五,第五,古典诗词的化用。(涉及口语的运用)
266、 任何人的创造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借鉴他人的文学成果。更何况适当地借用他人的文学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再说,文章的本质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尽管世界上有许多相似的句子,可是有的流传,有的不流传,这说明文学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鲜明个性的,为了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还是认为应该学习借鉴的技巧。其实,王实甫就是一个善于借鉴的高手。
267、 “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暮遮》。学习一下《苏暮遮》。
268、 另外,“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269、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
270、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271、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
272、 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感情,比如,最后一句表达了崔的重情而轻利的思想。
273、 另外,口语的运用也使课文的语句和文采更加生动活泼。比如“滚绣球”一曲中就有许多口语。
274、 下面请大家再找出几个例子。生H答。
275、 第六,第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
276、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十分重视这些手法与典故的结合使用。
277、 下面请大家找出各种修辞手法在文中运用的语句。生I、生J、生K、生L等回答。
278、 小结。
279、 本文虽然写的是离愁别恨,但与一般的风花雪月不同,它反映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乃至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我们要特别重视表达情感的技巧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好人家的语言和写出自己的文章。
280、 课本练习的学生演板。
281、 一、课型:赏析课
282、 二、教学目标
283、 (一)知识目标:
284、 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85、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286、 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87、 (二)能力目标:
288、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89、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290、 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291、 (三)德育目标:
292、 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93、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94、 三、重点与难点
295、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296、 四、教学方法:
297、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298、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299、 六、教学思路设计:
300、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301、 七、教学教程
302、 (一)古琴音乐背景 (幻灯片一)
303、 (二)教师导入新课 (幻灯片二)
304、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305、 (三)相关剧情介绍 (幻灯片三)
306、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307、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308、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309、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310、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311、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 (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312、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313、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314、 创设情景
315、 诵读指导
316、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或推荐)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引导:
317、 这是莺莺在往长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们要注意体会,她与张生在长亭分别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基调,读出悲愁的情味,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音节的轻重、语气的强弱等问题。
318、 教师范读:(我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请同学们再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319、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幻灯片6)赏析意境
320、 问题一: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明确:把握意境,进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321、 问题二:(提问)那么,[端正好]这支曲词,共描绘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分别是碧天
322、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离人落泪。
323、 问题三: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XX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该怎么读?明确:描绘了秋景的辽阔、绚烂,点出了万物竞上,生机蓬勃的景象。所以我们在读时就应该是激昂,高亢的语调
324、 问题四:同样是秋景,为什么这里不能那样读呢?你能从哪些关键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
325、 (1)紧,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随着离别的来临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326、 (2)染,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离人眼如滴血之泉,泪如黄河之水。
327、 (3)可见,“黄花”“西风”“孤雁”“霜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之景。在这样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别,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有一句词来表达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幻灯片 7)
328、 总结: 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地联在了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景,难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为全折戏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本折戏的“戏眼”就是:泪――总是离人泪。
329、 学生再读
330、 唱段欣赏 (幻灯片8)
331、 (八)解读崔莺莺的“泪”
332、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滚绣球],领悟崔莺莺的“泪”。
333、 问题:情人的离别,总是恨满愁肠,而莺莺的离别与一般情人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她的泪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34、 指名诵读[滚绣球],教师对诵读稍加指点。
335、 品析:
336、 明确: 恨
337、 领悟情感:从剧情介绍可知,莺莺和张生,历经波折,方能结合,可昨夜母亲刚刚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离,此情此景,莺莺怎能不黯然伤神? 所以,“泪”表现了莺莺不愿、不忍分别的内心伤痛。
338、 第二步:学生分组品读,领悟崔莺莺的“泪”。
339、 创设情景:再从崔莺莺的泪水里找出莺莺复杂的情感。
340、 布置分工:分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曲词,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41、 明确任务:
342、 (1)先自读本组的曲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
343、 (2) 品析“泪”中 ,传达出莺莺内心怎样复杂的感情?
344、 (3)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本折戏的其它曲词里能够得到印证吗? (幻灯片9)
345、 方法提示:
346、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
347、 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48、 第三步:展示学习结果,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349、 [朝天子]
350、 (1)请一位女生朗读。读后,老师指导、范读。
351、 (2)归纳:怨
352、 (3)总结:这眼泪里,包含了崔莺莺的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俗门第观念的愤恨。莺莺含着眼泪坐在饭桌旁,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投影:泪: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怨恨世俗观念) (幻灯片10)
353、 (4)学生再读曲词:
354、 [耍孩儿]
355、 (1) 归纳:忧
356、 (2)总结:这叫“中”亦忧,不“中”亦忧,崔莺莺忧心如焚。这眼泪中,包含了莺莺对婚姻前途深深的担忧。这是莺莺对张珙的真情告白:(投影: 泪 对爱人的担忧,内心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幻灯片11)
357、 [一煞]
358、 (1)归纳:思
359、 (2)总结:这是写莺莺临别之际的肝肠寸断及想象与张珙别后的场景。这真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平洲(投影:泪:相思之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幻灯片12)
360、 (九)感知人物形象。
361、 崔莺莺:美丽善良、多愁多情、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悲情女性。 (幻灯片13)
362、 (十)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363、 练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师长,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时,忧伤时,自责时,痛苦时,高兴时,都会流下情感的泪花,那么,请你设定一个情境,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出自己或他人曾经流下的泪,注意 : 通过写泪来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母亲的泪,父亲的泪,同学的泪,老师的泪。) (幻灯片14)
364、 (十一)结束授课: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根据《长亭送别》的意境,创作的歌曲《送别》。
365、 (十二)附:板书设计
366、 教学目标:
367、 知识与技能: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
368、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分析
369、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370、 教学重点:了解剧情,分析崔莺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371、 教学难点:品读曲词,把握人物形象
372、 课时:第二课时
373、 教学过程:
374、 一、 导入
375、 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
376、 设想: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
377、 二、 解题
378、 解读课题《长亭送别》
379、 复习柳永的《雨霖铃》
380、 设想: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
381、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
382、 三、 鉴赏
383、 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
384、 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
385、 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
386、 设想: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
387、 四、 探究
388、 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
389、 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
390、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391、 设想: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
392、 五、 总结
393、 《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
394、 六、 作业
395、 一、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
396、 二、课外阅读:《诗经·上邪》《有所思》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397、 设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
398、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
399、 附板书:
400、 长亭送别
401、 恨离别
402、 恨 恨约束 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
403、 恨制度
404、 恨女子地位
405、 拓展阅读:
406、 《诗经·上邪》
407、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408、 《有所思》
409、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410、 唐代 王昌龄 《闺怨》
41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412、 课后反思:
413、 这是我第一次开设区级公开课,而且课文《长亭送别》是一篇戏曲教学,上起来有点难度,所以说是颇有点紧张的在备课的时候,曾经构思过很多的上课角度,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定下本文的思路和角度,确定为分析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完这节课之后,让我又几点感悟:
414、 第一:细节之处见功夫在上课之前,我在周老师陆老师傅老师的建议下,做了一份详细的教案,把上课的思路和设计理念都展示了出来,课后这份教案受到了很多老师的好评这一点让我充分领悟到,为什么周老师他们这些优秀的教师能够上出如此精彩的课,就是和他们身上注重点点滴滴的细节分不开的,这一点作为年青教师应该好好学习的
415、 第二:课堂始终要以学生为本体在上课之前,我预设了很多问题的答案,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语出惊人,让人措手不及这节课中就有很多回答我都没有想到,但是最后评课的时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的往往是这些出人意表的回答这一点就让我感悟到,教师之前的预设固然重要,但是随机的课堂生成却是更加重要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改变预设,真正上出一节生动而灵活的课
416、 总之,这节课不论成功与否,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以后我一定争取多开设一些公开课,使自己在专业上更加精进
417、 开课级别:区级
418、 参加人数:50人
419、 教学设想:在上这节课之前,思路非常多,也看了很多其他老师的教学思路,总觉得不适合自己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相应的文体上出来,而不是仅仅把这样的一片戏曲作为诗歌鉴赏来处理反复诵读这段文章,一个字出现在我面前——“恨”,这个恨非常复杂,代表了崔莺莺这样的一位女性独特的魅力于是我在设计上课思路的时候,就从这个字着手,在品读曲词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崔莺莺的恨来体会人物性格的塑造,来理解那个时代下崔莺莺的丰满的真实的性格特征同时在品读曲词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增进当代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
420、 【教学目的】
421、 1.理解课文的主旨。
422、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423、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424、 【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425、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
426、 【教学课时】2课时。
427、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428、 【教学过程】
429、 第一课时
430、 一.教学导入:
431、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432、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433、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34、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435、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436、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437、 三.预习检测:
438、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439、 A.谂知(nian)暮霭(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440、 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441、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442、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443、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444、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者。
445、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446、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447、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448、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449、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450、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451、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452、 四.理清剧情结构:
453、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454、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455、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456、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457、 五.理解第一部分:
458、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459、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460、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461、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462、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463、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464、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65、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466、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467、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68、 七.布置作业:
469、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470、 2.背诵这三首曲子。
471、 第二课时
472、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做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473、 二.分析第二部分:
474、 1.从夫人的说话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475、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476、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477、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478、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479、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80、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481、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82、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83、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484、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485、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486、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87、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488、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489、 三.分析第三部分:
490、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491、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492、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493、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494、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495、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96、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497、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498、 四.分析第四部分:
499、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500、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501、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502、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503、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504、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505、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506、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507、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508、 七.布置作业:
509、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510、 2.完成[同步训练]。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_《长亭送别》教案_世界快播报
- 怎么关掉电脑上的广告(怎么关掉电脑上的广告)
- 环球微动态丨滚筒洗衣机怎么清理里面的脏东西
- 广西金赛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
- 详解php中时间戳和时间字符串的相互转换
- 商会招聘“直通车”进校园
- 【当前独家】金蝉体内有寄生虫吗 金蝉体内有寄生虫怎么办
- 全球热点评!弘阳服务:拓宽服务赛道,2022年在管面积同比增长23.28%
- 每日速看!弘毅的意思
- 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_南通轨道交通_世界即时看
- 前瞻:季后赛复活甲之争!LNG对阵LGD,EDG交手TT
- 【世界聚看点】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具体详细内容是什么
- 世界头条:天地源:苏州“平江观棠”项目申请10亿贷款 西安公司获合伙人12亿信托支持
- 清源股份(603628):第四届第九次董事会会议决议,审议《关于提名董事候选人的议案》等议案|天天观天下
- 环球今日报丨央行买1200亿黄金,金价将破2000,扫金热情被点燃,美元或已落幕
- 月亮不睡你不睡你是秃头小宝贝是什么歌名
- 商务部:美方应尽早取消对华加征“301”关税|焦点热文
- 张作霖像银元价格(2023年03月23日)_世界热点
- 三从四德打一生肖的谜底(三从四德打一生肖)
- 听得见孩子心声 看得到学生快乐
- 构建数字智慧园区经验交流会在武汉举行-今日热议
- 迭部县气象台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
- cf极限跳空中蹲蹲蹲怎么按
- 申联生物:融资净偿还63.18万元,融资余额6377.56万元(03-22)-世界新资讯
- 小岗发力“红色游” 热推荐
- 2140:Reign-Beaux,黑暗世界的霸主:彤碧芙
- 踩踏终点站视频在线观看_踩踏终点站 环球简讯
- 郑振铎的简介及作品
- 浙商证券:预计2023年空调将进入复苏周期
- 进入花粉高峰期,花粉过敏怎么办